【大安站-陳記重酥蟹殼黃】推薦度:★★★★

這篇食記該是目前手頭上「拖」最久的了,而知道這家店更早在我去找尋【胡天蘭極品美食之十二】信維市場-四喜食品行 已然發現(因為虎媽愛吃蟹殼黃所以對這種小舖都會刻意記住),而在之後不久的【老鄒刀切麵】 時也吃過、提過。

比較有趣的是我三次來買主要都不是為了「它」,當然今次也是為了找尋【跟著舒國治尋小吃之四十七】信義路四段58號巷口蘿蔔絲餅 沒找到所以才想說無魚蝦也好,有關這段笑話我也在前文提過這就不再重提。

我不知現下還有多少年輕人愛吃這種上海點心,但要吃「它」除了上館子外,有些豆漿店也賣、更甚市場、捷運出口都有小攤擺著賣,不過品質極端不穩定,對我來說多半口感偏乾,是以好長一段時間看到也沒動力買來吃,雖說通常這類小點心一個只要十來元。

這家位於信維市場的上海點心名舖是很多名人、雜誌介紹過的狠角色,據說是如今台北街頭少數「道地」的重酥蟹殼黃,不過我還是那句話:「其實我不怎care道地或是地道」,要是入口我覺得好吃即便不道地08都讚不絕口,不好吃道地也沒個屁用!

從為數不少的櫃裡挑了幾個我有興趣的、比較少見的(早前兩次都吃買蘿蔔絲餅),外加一杯冰糖酸梅湯,沿著和平東路散步途中突然下起大雨,只好就近找家小七躲雨,但因為肚子餓加上塑膠袋裡不斷飄出「餅」香,只得當場開幹了起來。


餅皮的「酥」和口感留待最後主角「蘿蔔絲餅」壓軸出場時再一併詳談,這邊只說內餡的味道。一入口滿是黑胡椒的嗆香和輕辣,加上緊隨而來的「肉未香」一時讓人誤以為在吃胡椒餅,雖然少了「蔥」香但著實蠻過癮的,同時咀嚼的過程中有一點像是古早味「魯餅」的油甜跑了出來,個人相當薦這個可能是玻璃櫃中最貴的一殼點心


這類小酥餅「甜」的當然也不少見,但多半以「糖霜、漿」或是「芝麻」為主,包「蓮容」好像是月餅之類的餅舖少有的吃,因為特別小虎也順便帶上一個。實際上吃起來「它」的口感和味道都有一點像是「豆沙月餅」,咬下的同時就黏在牙間、舌上便會想喝飲料求脫困,就味道上來說不算很甜不曉得算不算優點(因為上海料理偏甜),此殼單吃乾得有一點礙口,但配上一壺好茶或是店裡賣的酸梅湯頗搭。

說是加了「冰糖」下去熬煮的酸梅湯,但喝起來除了整體的酸頗為柔順外,以小虎的味覺而言確然嚐不出其中的奧妙之處,加上如今坊間的酸梅湯十有八九也會強調自己是加「冰糖」。

吃到一半窗外突地飛來一隻「八哥」,順手拍下(笑)。

賞完鳥咱們接著往下吃吧,再來看看這殼「棉糖」,其實就是我早前說的加入「糖漿」的餡餅,此殼也是很多早餐店、中式點心舖必有的。當中我首推【跟著舒國治尋小吃之二十六】南機場手推車燒餅 ,那種一口咬下中間的空氣夾著糖香、餅香猛然竄入嘴裡直逼鼻腔的過癮和感動真是讓人久久不能忘懷,次之【跟著舒國治尋小吃之三十六】阜杭豆漿 也曾是我心中最優的甜味燒餅。

此類的餅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放涼了中間的糖漿常常會變硬,對於我這種咬口不好的老人實在是一種負擔,久而久之也盡量少碰為宜!而此家的「棉糖」餡餅也同樣有這樣的問題,不過甜度倒是還在我的掌控之中,另則糖霜的成色似乎是粉白了些,就不知是不是加了什麼其他的食材,可惜小虎沒能吃的出來、更沒能滲透「它」的美好。

最後來談談這家的主秀「蘿蔔絲餅」,不瞞看倌說我對「它」是又愛又恨,愛的是我很常看到路邊有人賣就買上一、兩個,恨的是好吃的著實不多,當中我最推的一家是 【虎亂吃一通】【龍山寺站】萬大蟹殼黃(附加「狗狗」胡椒照片)不過這家的餅,其實比較像小一號的「蔥肉餅」。再回頭說說「陳家餅舖」的招餅「蘿蔔絲餅」對我來說仍有一點小偏乾,但由於當中的蘿蔔絲餅不像「車輪餅」那種蘿蔔絲偏乾,咀嚼的過程仍會小小的跑出水份,也適時的化解了口中的「乾」,再則我必需說這攤的蘿蔔絲餅興許是我吃過中「蘿蔔絲」味最重、最香的了。PS:【溫州街口-蘿蔔絲餅】 <<這類的餅雖也同名,但應該不算是同一種點心。

最後再來分享這家小店的餅皮,看倌要是一邊看一邊抱怨滿桌餅屑該死的小虎都不整理一下就拍,那麼必然會發現這家的餅怎是一個「酥」字能表達,冷了都如此要是熱的時候來上一口那還得了,再說這家小餅的層次也確然是我吃過中的佼佼者,可惜不曉得是不是冷了、涼了還是怎地就是吃起來口感偏乾。

PS:這家的餅上黑白芝麻灑得多,好像不用錢似的,是以咀嚼每一口餅都帶著不算輕「芝麻」爆開的香氣,也算是一大特色。

看了招牌才發現「油豆腐細粉」這玩意,而且還有抹香綠茶,下次來嚐嚐!

陳記重酥地址: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60-54號電話:02-2703-5152營業時間:週一~五9:00~18:00 假日9:00~14:00

【小虎五四三】

前陣子在某個場合碰到一個只在網路上神交已久的部落客朋友,在聊起寫小吃這檔事。當中幾個不算熟悉的部落客興許沒來過我家,自然也不知道我對小吃其實寫的不少。所以當下兩人便一搭一唱說起小吃太平凡、不知如何下筆之類的,說到起興起還直言寫「小吃」的食記是混篇數、沒誠意,讀者想看的是餐廳那才有參考性,小吃身邊多的是自個兒去踩去吃就行了,沒什麼寫的空間。

當下那位跟我和那位頗熟的朋友相視而笑,一時半刻也不知如何應對或是反擊,只能在那兩個高水準的臉上打了個勾,並下了個「食不同不相為謀」的註解。

其實我真的覺得台灣小吃不容小看,光是「乾麵」上的醬就千變萬化各家巧妙不同,別說到南北不同,光是台北的麵攤就吃、說、寫不完,不過當然前題是你(妳)同樣不認同前頭那兩位仁兄的說法(笑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